長江流域塑料大棚大蒜栽培技術(下).pdf
汪李平 博 士 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園 藝林學學院教授 湖北省蔬菜產(chǎn) 業(yè)技術體系設施蔬菜崗位專家 長期堅持在蔬菜生產(chǎn)第一線 規(guī) 劃蔬菜生產(chǎn) 指導蔬菜種植 為 廣大農(nóng)民脫貧致富做出較大貢 獻 在蔬菜栽培 設施園藝等學 科領域有較為深入的研究 主持 和參與近百項農(nóng)業(yè)園區(qū)和項目 規(guī)劃 是多家蔬菜生產(chǎn)企業(yè)的技 術顧問 很多成為區(qū)域知名龍頭 企業(yè) 在自科類核心期刊發(fā)表科 研論文 100 余篇 編寫科普專著 5 部 參編教材 6 本 2012 年被 湖北省科技廳授予湖北省 農(nóng)業(yè) 領域產(chǎn)學研合作優(yōu)秀專家 稱 號 連續(xù)多年被湖北省科技廳聘 為 科技特派員 和湖北省農(nóng)業(yè) 廳聘為 湖北省蔬菜作物標準園 創(chuàng)建專家指導組 成員 自費創(chuàng) 辦的 華中蔬菜網(wǎng) 向農(nóng)民傳達 最新的科技成果和市場信息 深 受廣大菜農(nóng)歡迎 DOI 10 3865 j issn 1001 3547 2020 14 007 2020 14 長江流域塑料大棚大蒜 栽培技術 下 汪李平 裴潔 基金 項 目 湖北省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產(chǎn)業(yè)技術 體系 湖北省水利廳三峽后續(xù)工 作科研項目 三峽庫區(qū)特色蔬菜 種質(zhì)資源研究與開發(fā)利用 湖北 省蔬菜 三增三減 健康栽培技術 協(xié)同推廣計劃 汪李平 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園藝林學學院 武漢 430070 電話 13720365868 E mail hzauwang 裴潔 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園藝林學學院 收 稿 日期 2020 05 26 4 繁殖 方 式 大蒜 繁 殖方式主要有有性繁 殖 鱗莖繁殖 氣生鱗莖繁殖和組 培快繁等 大田生產(chǎn)上主要采取 鱗莖繁殖 4 1 有性 繁 殖 雖然大蒜種質(zhì)資源豐富 優(yōu) 良品種多 但長期采用蒜瓣進行 無性繁殖 部分優(yōu)良種質(zhì)種性退 化或瀕臨滅絕 探索大蒜有性生 殖研究和雜交育種 開展種質(zhì)資 源創(chuàng)新和新品種培育 勢在必行 Kamenetsky 等研 究 表明 大 蒜種質(zhì)資源間的營養(yǎng)和生殖生 長特性變異大 多數(shù)抽薹類型種 質(zhì)材料能產(chǎn)生可育花粉和具有接 受能力的柱頭 但是花粉的大小 數(shù)量和發(fā)育速度也有很大差異 Voss Ron 觀察 了 來自 18 個國 家 和 地區(qū)的 47 份種質(zhì) 材料 其中能 產(chǎn)生實生種子的 19 份 分別 來 自 8 個國 家 和地區(qū) 每株可產(chǎn)生種子 1 48 粒 研 究 還 表明 圓形的花 穗 粗壯的莖基部 紫色的花藥的 種 質(zhì) 材 料 產(chǎn) 生 種 子 的 幾 率 高 Etoh 在天 山 北側(cè)找到了可育的大 蒜植株 將這些植株自交或雜交 獲得了種子 并探索性研究了其 發(fā)芽率 12 3 及其 后 代植株的 花粉育性和結(jié)實性 大蒜種子生活力弱 有些須 在培養(yǎng)基上發(fā)芽 大蒜雜交后代 高度雜合 性狀變異也極大 徐培 文等從國內(nèi)外搜集的 160 余 份 大 蒜 種質(zhì)資源材料中篩選出 41 份 抽薹 早 總 苞發(fā)育好的材料 于現(xiàn) 薹后 8 10 d 打彎 期 切 取帶莖的 花總苞 剔除營養(yǎng)芽 氣生鱗莖 置于 25 2 13 16 h d 光 照 相 對 濕度 75 的 培 養(yǎng) 室中進行液 體培養(yǎng) 以促進開花 延長開花時 間 觀察到花期最長達 76 d 試驗 再通 過混合花粉人工授粉 426 朵 花 其中 319 朵 78 6 子房 明 顯 膨大 從 11 份 子 房 胚 珠發(fā)育好 的材料中選膨大的子房固定 石 蠟切片 用普通光鏡觀察到完整 的有性胚結(jié)構 選 240 個膨 大 子 房接種在 B 5 4 12 蔗糖 的 培 養(yǎng)基上 置于培養(yǎng)室內(nèi)培養(yǎng) 47 56 d 其 中 53 個 子 房 能繼續(xù)膨 大 保持綠色 形成不同發(fā)育階段 的胚 且其中還有 34 個子房 發(fā)育 出 76 個完 整 胚 將這些個完整胚 接種到 MS 0 01 0 05 mg L BA 0 05 0 10 mg L NAA 40 80 g L 蔗糖 的 培養(yǎng)基上 置于培養(yǎng)室內(nèi) 培養(yǎng) 42 47 d 培育 出 了能進行有 性生殖的完整植株 通過繼代培 養(yǎng)獲得了一批小鱗莖 并進行了 田間馴化栽培研究 以色列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 大蒜 植株在春天長日照條件下能同時 形成鱗莖和抽薹開花 這 2 個過 程 主 要受溫度和白晝長短影響 16 2020 14 而在 生 產(chǎn)實踐中 生產(chǎn)者會選那 些鱗莖看起來大而早熟的植株 鱗莖的快速生長消耗了絕大多 數(shù)營養(yǎng)和能量 從而導致開花發(fā) 育必需的養(yǎng)料所剩無幾 正是這 種養(yǎng)料短缺導致花芽在植株的 早期發(fā)育階段就凋落 最終使植 株失去了有性繁殖能力 即便某 些植株的花莖能 頑強 地萌生 出來 但它們在發(fā)育的稍后階段 還是會被植株頂端的小鱗莖 扼 殺 因為隨著白晝增長 這部分 鱗莖生長更為迅猛 在了解了大 蒜不育的原因后 研究人員將大 蒜置于控制條件下生長 通過調(diào) 節(jié)溫度和光照時間 延緩鱗莖生 長而促進抽薹開花發(fā)育 成功地 激發(fā)了大蒜的生殖能力 并由此 獲得了成熟種子 姜守陽等從云南保山市農(nóng) 戶種植的大蒜地方品種中選育 出開花變異新品種紫星 其花葶 直 立 且 硬 質(zhì) 花 球 大 直 徑 約 10 cm 萼片 紫 紅色 小花開放花 期一致 單花花期 3 4 周 花莖 花 形 花 色均較穩(wěn)定 觀賞價值 較高 且抽薹開花率達 92 作 切花時 雖略有蒜味 但對切花用 途無影響 每 667 m 2 切花 產(chǎn) 量 13 000 16 000 支 因其 小 花萼 片紫紅色 似繁星點點 故命名 紫星 2013 年通 過 云南省林 業(yè)廳園藝植物新品種注冊登記 4 2 鱗莖 繁 殖 大蒜鱗莖的瓣數(shù) 瓣大小 皮色 風味及成熟期等重要性狀 差別很大 這些差異主要源于體 細胞自然突變 許多育種工作者 針對重要經(jīng)濟性狀進行了無性 系選育 取得了顯著效果 研究 表明 蒜頭質(zhì)量和蒜瓣數(shù)量是可 以遺傳的性狀 蒜瓣數(shù)呈常態(tài)分 布 可作為大蒜品種改良的選種 指標 如將蒜瓣多而小的品系改 良成瓣數(shù)適中 產(chǎn)量高的品系 先篩選瓣數(shù)少于群體平均瓣數(shù) 的單株 經(jīng)過 3 輪 少 瓣 選擇 再 選擇瓣數(shù)多 單瓣大的單株 如 此再經(jīng) 5 6 輪選 擇 可 獲得瓣數(shù) 適中的大瓣品系 雖然大蒜鱗莖繁殖屬于無 性繁殖 品種變異不大 但是長 期以來 由于對大蒜的研究較 少 尤其是對良種繁育技術不太 重視 導致病毒病不斷蔓延為害 加之不少地方盲目引種 串換 致使品種混雜 退化越來越嚴重 成為影響大蒜產(chǎn)量 質(zhì)量的重要 因素之一 做好大蒜良種繁殖工 作 對大蒜進行提純復壯 恢復 地方品種的優(yōu)良種性 是發(fā)展大 蒜生產(chǎn)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大蒜的良種繁育可以采取 原種和生產(chǎn)用種兩級繁育制度 原種生 產(chǎn) 大蒜原種生 產(chǎn)有常規(guī)蒜瓣提純復優(yōu) 氣生鱗 莖提純復優(yōu)及微繁殖脫毒復優(yōu) 3 種途 徑 常 規(guī)蒜瓣提純復優(yōu) 可以通 過選種或異地換種的方法進行 大蒜種性退化 主要是由于長期 無性繁殖中機械混雜 使純度降 低 病毒感染 不良環(huán)境影響的 積累 使大蒜生產(chǎn)力下降 提純 復優(yōu)應在當?shù)赝嘶^輕的生產(chǎn) 田中進行 一般先選擇混雜退化 較輕 生產(chǎn)條件較好的生產(chǎn)田塊 作選種圃 然后按營養(yǎng)系混合選 擇法 在選種圃內(nèi) 根據(jù)不同時 期進行株選 在幼苗期 以葉形 葉色 葉開展度 葉長度和寬度 植株抗寒性等性狀 選擇具有本 品種典型特征的單株予以標記 抽薹期 根據(jù)抽薹時間 薹粗 薹 長 形狀 色澤 總苞長 采薹難 易程度及植株的抗病性等 在入 選植株中淘汰不符合品種特征 的植株 收獲鱗莖時 根據(jù)蒜頭 結(jié)構 形狀 皮色 瓣數(shù)和瓣大小 及整齊度 外皮光潔度等進行最 后選擇 將入選植株的蒜頭混合 晾干后貯藏 在貯藏期間 再根 據(jù)品種休眠性的不同淘汰休眠 期短的和過長的 最后將入選的 蒜頭種植于鑒定圃 與原品種 提純前的 進行比較鑒定 在比 較鑒定圃內(nèi) 混選系的植株在表 現(xiàn)型上應整齊一致 具有該品種 的典型特征 特性 無雜株 應比 對照顯著增產(chǎn) 混選系的大蒜植 株收獲時 經(jīng)過淘汰劣株 留下 的蒜頭即為該品種的原原種 得 到原原種后 即可生產(chǎn)原種 由 于大蒜繁殖系數(shù)很低 一般為 6 10 由原 原 種直接繁殖原種 數(shù)量上往往不能滿足原種生產(chǎn) 的需要 要擴大繁殖原種一代 才能一邊供繁殖生產(chǎn)用種 一邊 又通過嚴格去雜去劣繁殖原種 二代 繼續(xù)進行原種生產(chǎn) 直到 原種出現(xiàn)明顯退化時 再依上述 方法更新原種 異地換種也是大蒜品種復 優(yōu)的一項重要措施 一個品種長 期在一個地區(qū)種植 雖然對生態(tài) 環(huán)境有了適應性 但不良環(huán)境對 它的影響 也通過長期無性繁殖 積累 一些病原菌也產(chǎn)生了一些 致病力強的生理小種 從而導致 品種生產(chǎn)力下降 從異地引入同 樣的品種種植 往往表現(xiàn)較強的 生長優(yōu)勢和較高的生產(chǎn)力 這已 被多年的生產(chǎn)實踐所證明 異地 換種時 應該選擇地理位置和栽 培條件差異較大的地區(qū) 如山區(qū) 與平原 糧區(qū)與菜區(qū) 換種時 必 須選用品種純 混雜退化輕 生 產(chǎn)力強的品種 換入的品種應在 鑒定圃內(nèi)經(jīng)過馴化和選擇 并與 17 本地品 種 比較鑒定 獲得原原 種 再繁殖原種 氣生鱗莖復壯大蒜原種 在 我國已有 1 700 a 左 右 的 歷史 賈思勰所著 齊民要術 一書記 載 收條中子種者 一年為獨 瓣 種二年者 則成大蒜 科皆如 拳 又適于繁蒜 利用氣生鱗莖 繁殖具有繁殖系數(shù)高 生長優(yōu)勢 和抗逆性強 增產(chǎn)效果顯著等優(yōu) 點 但是對于無薹或半抽薹的品 種不能采用此法 在抽薹類型的 品種中 單株氣生鱗芽數(shù)和大小 差異較大 一般單株氣生鱗芽數(shù) 多至 100 粒 少則 50 粒 平均 70 粒左右 氣 生鱗芽數(shù)和大小也與 營養(yǎng)條件有關 營養(yǎng)條件好的 氣生鱗芽數(shù)增多而且大 營養(yǎng)條 件差的 有的植株僅數(shù) 10 粒 用 氣 生 鱗 芽大的作種 第 1 年就 能 形 成有薹分瓣蒜 氣生鱗芽小的 作種 第 1 年形成 獨頭蒜 第 2 年形 成 有薹分瓣蒜 用氣生鱗芽 作種 第 1 年或 第 2 年形 成 的分 瓣蒜一般都比較小 需經(jīng)過 1 a 繁殖 培 育才能用來生產(chǎn)原種 用 氣生鱗莖復壯大蒜品種 繁殖原 種的基本程序可歸納為 第 1 年 建立 氣 生鱗莖培育圃 第 2 年建 繁 種 蒜頭 原原種 培育圃 第 3 年建 立 原種生產(chǎn)圃 微繁殖脫毒復壯大蒜原種 參見 4 4 組培 快 繁部分內(nèi)容 生產(chǎn) 用 種大蒜 種蒜 生 產(chǎn) 種用大蒜就是用常規(guī)蒜瓣 提純復優(yōu)繁殖的原種 或氣生鱗 莖復壯的原種 或是脫毒后的原 種蒜頭來進行的大蒜生產(chǎn) 作為種用大蒜 除了選擇無 病蟲害 外形整齊的蒜瓣外 還 要考慮種株的健壯程度和成熟 期 因此 一般在蒜頭接近成熟 時進行田間選擇 如一般選成熟 早的植株 從中選擇蒜頭接近圓 形且不是畸形的植株 再從中選 擇瓣形整齊 大小較均勻 肥大 每個蒜頭 5 6 瓣 的 植 株留種 一 般情況下 大蒜蒜瓣大小差異較 大 收獲種蒜時 應嚴格分級 不 同等級的蒜瓣作不同的用途 如 一級蒜瓣 每個蒜瓣質(zhì)量 5 g 左 右 這種 蒜 瓣用作蒜薹和蒜頭的 生產(chǎn) 二級蒜瓣 每個蒜瓣質(zhì)量 約 3 5 g 這種蒜 瓣不夠肥大 一 般作青蒜栽培 4 3 氣生 鱗 莖繁殖 除用蒜瓣繁殖以外 大蒜也 可以用氣生鱗莖來繁殖 氣生鱗 莖與地下鱗莖的蒜瓣區(qū)別 基本 上是一個大小的問題 如果所用 的氣生鱗莖與蒜瓣的大小相同 則可以形成較大的鱗莖 而且可 以分瓣和抽蒜薹 但是由于采收 氣生鱗莖 必須使蒜薹留到老 熟 會對蒜頭的產(chǎn)量產(chǎn)生影響 一般情況下 氣生鱗莖比蒜瓣小 得多 因而作為播種材料時 往 往形成獨頭蒜而不抽薹 這就是 生產(chǎn)上一般不用氣生鱗莖繁殖 的原因 氣生鱗莖主要在大蒜原 種復壯時作繁殖用 大蒜經(jīng)有性繁殖產(chǎn)生的氣 生鱗莖 在孢子體和配子體的世 代交替過程中 均有 自然脫毒 的效果 因此采用大蒜氣生鱗莖 留種技術 進行 1 a 有性 繁 殖 使其 自然脫毒 然后進行無性 繁殖 可使大蒜種性得以提純復 優(yōu) 雖然采用氣生鱗莖作種當季 蒜頭產(chǎn)量有所下降 但可以保證 以后年年增產(chǎn) 一般在蒜薹抽生的季節(jié) 為 了保證品種純度 可選擇性狀一 致的健壯植株 在其抽薹后保留 蒜薹生長 以保證氣生鱗莖能正 常成熟 在采收蒜頭時再采下蒜 薹 完成后熟 置于陰涼處晾干 捆扎保存 每個蒜薹上著生的氣 生鱗莖達 18 粒左 右 秋 后播種 前去掉過小的氣生鱗莖 于 9 月 中下 旬 按 10 cm 5 cm 的株 行 距 開淺溝播種 667 m 2 可播 13 3 萬 粒氣 生 鱗莖 其他管理同普通蒜 頭生產(chǎn) 至翌年收獲蒜頭時 除 部分大粒的氣生鱗莖能長成 2 4 瓣的 分 瓣蒜 大多長成獨頭蒜 然后在大田進行無性繁殖 第 1 年栽 植 667 m 2 的氣 生 鱗莖 第 3 年可 擴 繁到 1 hm 2 種用 蒜 頭 以 后每隔 5 a 左 右 進 行 1 次 氣 生 鱗 莖留種繁殖 可使大蒜品種脫毒 復壯 保證以后多年豐產(chǎn) 4 4 組培快 繁 長期的無性繁殖使病毒逐漸 積累 導致大蒜種性嚴重退化 給 大蒜生產(chǎn)和產(chǎn)業(yè)發(fā)展造成極大損 失和影響 據(jù)報道 中國 美國 西 班牙 日本 法國 新西蘭等地大 蒜病毒為害面積達 100 造成 大 面 積減產(chǎn) 大蒜病毒種類較多 主要有 GMV 大蒜 花 葉病毒 GLV 大蒜 潛 隱病毒 OYDV 洋 蔥黃 矮 病毒 LYSV 韭蔥黃 條 斑病毒 等 其中大蒜花葉病毒 為害最大 其次是洋蔥黃矮病毒 病 單獨感染以上各種病毒 可 使鱗莖產(chǎn)量降低 20 60 復 合感 染 則降低 80 利用 營 養(yǎng)莖 尖 生殖莖尖和根尖分生組織 通過組培技術可有效脫除大蒜 主要病毒 提高繁殖系數(shù) 有效 防止大蒜品種退化問題 該項技 術已成功用于生產(chǎn) 目前防止大 蒜種性退化的有效方法是利用 莖尖組織培養(yǎng)獲得脫毒苗 即利 用大蒜莖尖分生組織沒有病毒 的特點 切取蒜瓣內(nèi)幼芽的莖尖 分生組織 0 1 0 2 mm 通過 組 織 培養(yǎng) 繁殖出脫毒蒜苗 然后在 2020 14 18 無菌條 件 下 消毒滅菌溫室基質(zhì) 栽培 煉苗及移栽 120 d 后 即 可培 育 出平均 1 g 左右 的 小鱗 莖 再在隔離溫網(wǎng)室播種培育脫 毒分瓣蒜種 繁殖成為原原種 然后再在大田繁殖出二代種進 行生產(chǎn) 大蒜 脫 毒關鍵技術 國 內(nèi)外開展大蒜脫毒研究的成功 經(jīng)驗表明 大蒜外植體以莖尖 花穗軸 鱗莖盤較適宜 為提高 大蒜莖尖脫毒效果和組織分化 最好采用熱處理結(jié)合莖尖培養(yǎng) 進行脫毒 在嚴格按照離體培養(yǎng) 操作的基礎上 開展培養(yǎng)基適宜 配方的篩選 具體技術總結(jié)如 下 剝離 2 3 個葉原 基的莖尖 結(jié)合 37 處理 鱗 莖 1 個月 莖 尖 成 苗率達 96 脫毒 率 達 88 從 多 組 配方中篩選出大蒜莖尖 形成多芽最佳培養(yǎng)基 B 5 3 mg L NAA 30 mg L AD 組培芽 生根 培養(yǎng)基 1 2 B 5 0 05 mg L NAA 0 01 mg L BA 0 2 AC 促進 組 培 苗 形 成 鱗 莖 培 養(yǎng) 基 B 5 0 1 mg L NAA 0 01 mg L BA 0 2 AC 大蒜 莖 尖脫毒苗病毒檢 測 技 術 用 指 示 植 物 法 Sandwitch ELISA 和 IEM 技術 檢 測 大蒜莖尖脫毒苗 淘汰葉面有 黃條斑和檢測結(jié)果表現(xiàn)陽性的 植株 對各級脫毒蒜種檢測 提 出核心原種 原原種 原種和合 格 良 種 的 病 株 率 分 別 不 超 過 0 2 0 5 1 0 和 10 的檢 測 標 準 脫毒 蒜 快繁技術 一是 多芽快繁 將剝離脫毒蒜的莖尖 置 于 B 5 3 mg L BA 0 1 mg L NAA 30 mg L AD 0 5 mg L KT 培養(yǎng) 基 上培養(yǎng) 可使單個莖尖形 成 4 個芽 以 上 較常規(guī)法多成苗 2 3 株 二是 加 速試管 鱗莖分瓣 正常情況 下 試管苗一般只結(jié) 獨頭小鱗莖 在試管 苗移入土壤后 2 周 噴澆 1 5 濃 度 的 B 5 礦質(zhì) 鹽 溶液 配施適 量尿素和硝酸鈣 可 使試管苗鱗莖當年 分瓣 大蒜收獲后低 溫處理打破休眠 早 培育試管苗 較常規(guī) 播 種 期 提 早 40 50 d 移栽 試 管 苗鱗莖當季可分 瓣 在常規(guī)時期栽苗 夏季遮蔭 保濕 秋冬季加溫 補充光照 試 管苗鱗莖當季可達到正常蒜頭 大小和瓣數(shù) 三是花穗軸分生組織培養(yǎng) 微型鱗莖 剝離脫毒蒜未分化的 花穗軸分生組織 置于 B 5 5 mg L KT 0 05 mg L IBA 40 mg L AD 培養(yǎng) 基 培養(yǎng)出試管苗 將試管苗 轉(zhuǎn)入 MS 0 5 mg L NAA 0 01 mg L BA 50 g L 蔗糖 培 養(yǎng)基培育出微 型鱗莖 一般單個花穗軸可培育 出 150 多個 微 型鱗莖 四是利用氣生鱗莖速繁 將 脫毒蒜蒜薹采收后置于通風陰 涼處保存或沙培 促進氣生鱗莖 膨大 一般單根蒜薹形成 30 多 粒氣 生 鱗莖 在隔離條件下播種 氣生鱗莖繁殖脫毒蒜種 5 設施 栽 培技術 5 1 夏季 涼 棚蒜苗栽培 涼棚蒜就是夏季搭涼棚遮 蔭栽培的青蒜 也有稱火青蒜 熱青蒜 近年來 長江流域各地 通過采用種蒜打破休眠處理和 大棚遮陽網(wǎng)覆蓋 實現(xiàn)了青蒜提 早生產(chǎn)和供應 經(jīng)濟效益顯著 品種 與 茬口 生產(chǎn)涼棚 蒜 要選擇早熟 耐熱 休眠期 短 葉寬且柔軟 抗病豐產(chǎn)的品 種 如二水早 玉林大蒜 成都大 蒜 軟葉大蒜 崇明大蒜等 涼棚 蒜的前茬 一般是夏熟的葉菜 瓜類 豆類等 其中瓜地較濕潤 蒜頭播種后出苗較快 豆地較干 燥 播種后出苗晚 但出苗后生 長比較好 選地 與 施肥 涼棚蒜生 長時間較短 又處在炎熱高溫干 旱季節(jié) 宜選擇土壤質(zhì)地疏松 土層深厚肥沃 灌溉排水方便的 砂壤土地塊 播前 1 周將 土 壤耕 翻耙碎后 667 m 2 施入 腐 熟農(nóng)家 肥 2 500 3 000 kg 優(yōu)質(zhì) 三 元復 合肥 40 50 kg 土肥 混 勻后作深 溝高畦 畦面寬 1 1 1 7 m 溝寬 30 40 cm 溝深 15 20 cm 種蒜 處 理 長江流域一 般種蒜 5 月收 獲 在 自然條件下 休眠期一般 2 3 個月 而 且 種蒜 的發(fā)芽適溫為 15 20 因此 必 須 采取打破休眠和促進萌芽的 措施才能實現(xiàn)提早栽培 一般在 7 月上 旬 將種蒜剝成單瓣 去掉 蒜瓣底部木質(zhì)化的部分 并按蒜 瓣大小分成大 中 小 3 級 分別 涼棚蒜苗 2020 14 19 進行處 理 后播種 便于播種后的 管理和分批采收上市 分級后的 蒜瓣先用涼水浸泡 8 h 取出 后 放 在有漏眼的塑料周轉(zhuǎn)箱內(nèi)晾 干 蒜種在箱內(nèi)的厚度為 25 30 cm 然后 將 周轉(zhuǎn)箱置于 5 8 的冷 庫 中低溫處理 6 7 d 即可 打 破 種蒜休眠 打破休眠后將冷 庫溫度升至 15 20 促 進 種 蒜 萌芽 其間每隔 1 2 d 翻動 1 次 檢查種 蒜堆的濕度 使蒜種 濕度均勻 發(fā)根整齊 一般經(jīng) 15 d 左右 蒜 瓣 開始長根 發(fā)芽即可 播種 低溫處理蒜種的方法很 多 有條件的可采用保鮮冷柜或 冷庫控溫催芽 也可在山洞 窯 洞 井水水面或防空洞等冷涼潮 濕處催芽 有研究表明 用 150 200 mg L 赤霉 素 處理種蒜 4 d 再 在 10 15 下處 理 10 15 d 打破 大 蒜休眠的效果十分顯著 經(jīng)過處理的蒜種出苗快 播種后 5 7 d 即可 出 苗 出苗后 2 3 d 便可 齊 苗 適時 播 種 長江流域涼 棚蒜的播種期 一般在 7 月上 中 旬 夏 播涼棚蒜因氣溫高 生育 期短 植株矮小 可通過高密度 栽培提高蒜苗產(chǎn)量 一般 667 m 2 種瓣 用 量 350 400 kg 按行 距 10 12 cm 開溝 株 距 3 5 cm 播 種 湖北 菜 農(nóng)采用一種 滿天星 式的播種方法 即將蒜瓣一個挨 著一個排種 通過高度密植 提 高涼棚蒜的產(chǎn)量 播種時 先澆 足底水 播后蓋土 以剛蓋沒蒜 瓣為宜 播種宜淺 以利出苗 播 種后 湖北的習慣是在畦面覆蓋 3 cm 厚的 稻 草 以利保濕降溫 隨著蒜苗生長 稻草也逐漸腐爛 變成有機質(zhì) 稻草覆蓋既可以保 墑保濕 還可以預防雜草 防止 水土流失和經(jīng)常澆水造成的土 表板結(jié) 也可播種后在畦面覆蓋 遮陽網(wǎng) 但出苗后應立即揭除 播種后每隔 2 d 澆水 1 次 直到 齊 苗 澆 水應在早晚進行 澆水 要適量 避免濕度過大造成蒜瓣 腐爛 搭棚 遮 蔭 可搭平架 拱 架 搭平架 在畦的兩頭和中間 打木樁 木樁地上部高 50 60 cm 木樁 入 土深 30 50 cm 樁上 縱 橫 綁縛竹竿搭起棚架 其上覆蓋 竹簾 蘆簾 草簾遮蔭 可防烈 日 暴雨并降溫 也可以直接在 大棚頂部保留頂膜防雨 然后在 頂膜上覆蓋遮光率 60 的遮 陽 網(wǎng) 降溫 還可以用竹片搭成拱 架 拱架上覆蓋遮陽網(wǎng) 加強 管 理 一般平棚和 拱棚在晴天 9 00 前將 草 簾或遮 陽網(wǎng)攤蓋好 17 00 后揭 開 夜 晚 和陰天應揭去草簾或遮陽網(wǎng) 以利空氣流通 平棚 拱棚遮陽 網(wǎng)揭蓋的原則是蓋晝不蓋夜 蓋 晴不蓋陰 前期蓋后期可不蓋 大棚上遮陽網(wǎng)要求是蓋頂不蓋 邊 播種后 3 d 內(nèi)每 667 m 2 用 50 乙草胺 乳油 100 g 均勻噴 施 畦面和溝內(nèi) 防治草害 大蒜齊 苗后可拆除涼棚 如果氣溫高 可延續(xù)到 9 月上 旬 前撤棚 每隔 1 2 d 澆 1 次水 直 到 基本齊苗 澆水應在早晚進行 每次澆水要 適量 不能使土壤過濕 第 1 次 追肥 在 大蒜齊苗后進行 667 m 2 追尿 素 5 7 kg 或腐 熟 的稀薄人 畜糞水 沼液 1 250 1 500 kg 第 2次追 肥 在苗高 7 10 cm時進 行 667 m 2 追施 尿 素 7 10 kg 或 腐 熟 的 稀 薄 人 畜 糞 水 沼 液 1 750 2 000 kg 第 3 次追 肥 在 苗高 14 16 cm 時進 行 667 m 2 追尿 素 10 12 kg 或腐 熟 的稀薄 人畜糞水 沼液 2 000 2 500 kg 以后 每 采收 1 次追 肥 1 次 分批 采 收上市 在氣溫 適宜 肥水充足條件下 一般播 后 50 d 左 右 即 可陸續(xù)分批采收 鮮嫩蒜苗上市 為延長供應期 增加產(chǎn)量和經(jīng)濟收入 應隔株采 收或收大留小 留下的蒜苗再追 肥促長 一般于 9 月中 下 旬 10 月 上 旬 收第 1 批 青 蒜 每 667 m 2 可收 500 600 kg 10 月下 旬 11 月上旬 采收第 2 批青蒜 667 m 2 可收 600 700 kg 11 月下 旬 12 月上 旬 采收第 3 批青 蒜 一 般每 667 m 2 收 500 600 kg 余 下 青 蒜 于元旦至春節(jié)采收 667 m 2 可收 青 蒜 400 500 kg 5 2 冬季大 棚青蒜栽培 冬季大棚栽培青蒜 方法簡 單 管理容易 播后 50 60 d 即 可 收 獲 長 江流域 9 月中 旬 至 11 月下旬 可排開播種 分期上 市 其栽培要點如下 品種 選 擇 宜選用生長 快 葉肥嫩 蠟粉少 抗寒 豐產(chǎn) 適于密植的品種 小瓣品種較大 瓣品種更適合作青蒜栽培 產(chǎn)量 高 耐貯運 露地適合青蒜栽培 的品種都可在大棚中栽培 一般 各地都用當?shù)氐漠敿移贩N為主 如湖北常用的品種有二水早 吉 陽白蒜 桐子蒜 襄樊紅蒜 香 蒜 麥蒜 紫皮蒜等 整地 施 肥 冬季大棚青 蒜生長期短 需密植 宜選擇土 質(zhì)疏松 富含有機質(zhì) 保水保肥 能力強 排灌方便的砂壤土或壤 土種植 大蒜忌重茬 前茬作物 種植玉米 大豆 棉花 花生 水 稻均可 播種前 10 15 d 清除 前 茬 作物根 莖和枯葉及雜草 深 耕曬垡 耕深 25 30 cm 然后 耕 耙 1 2 次 使土 壤 細碎 并隨耕 翻 每 667 m 2 施 入 腐 熟 農(nóng) 家 肥 2020 14 20 2 500 3 000 kg 三 元 復 合 肥 40 50 kg 鈣鎂 磷 肥 30 40 kg 作 基肥 土 肥 混勻后 耙碎整平作 深溝高畦 畦面寬 1 1 1 3 m 溝 寬 30 40 cm 畦溝 深 20 25 cm 種 蒜 處 理 播 種 前 2 3 d 將蒜 頭 外皮剝除 除去莖盤 和中心莖薹 使蒜瓣分離 同時 剔除腐爛瓣 風干瓣和碎小瓣 按大小分級 并盡量選大中瓣播 種 因為種瓣是幼苗期的主要營 養(yǎng)來源 其大小 好壞對產(chǎn)品器 官形成影響很大 種瓣大 播種 后出苗早 出苗齊 植株生長勢 強 假莖粗壯 青蒜產(chǎn)量高 據(jù)試 驗 剝?nèi)シN瓣包皮 出苗較快且 整齊 但用工量太大 一般是帶 皮播種 也可將蒜瓣在 20 25 溫水 中 浸泡 24 h 左右 待 蒜 皮 松軟后 將蒜皮剝?nèi)?以利播種 后蒜瓣吸水發(fā)根 提早出苗 適時播 種 青蒜冬季大 棚栽培對播種期要求不太嚴格 青蒜生長期短 株高和開展度均 不大 而且青蒜上市供應也沒有 一定的標準 因而可以密植 以 達到高產(chǎn)多收目的 密植的程度 依品種的特點和播種時期而定 晚播的應較早播的適當密一些 一 般 采 用 寬 幅 密 播 或 行 株 距 10 14 cm 3 5 cm 每 667 m 2 栽植 7 5 萬 14 0 萬株 用 種 量 300 600 kg 播種 時 按行距在畦 面上開橫向播種溝 深 10 cm 左 右 播 種 深 度 6 7 cm 開溝 要 直 溝 距要均勻 深度要一致 以 便于以后的田間管理 播種時將 種瓣按株距插入播種溝泥土中 蒜蒂朝下 尖端向上 保持直立 并注意將蒜瓣背腹連線與溝向 平行 種瓣上齊下不齊 還要盡 量避免種瓣受擠壓而損傷 蒜種排好后 立即覆土 厚 約 3 cm 以蓋 土 后稍露尖為宜 畦上可再鋪 1 層稻 草 厚 度 以不見表土為宜 這樣既能保持 土壤濕潤松軟 利于根系生長 促進植株生長 又可避免雨水或 經(jīng)常澆水沖刷畦面 造成土表板 結(jié) 出苗后稻草不必揭除 以保 溫護苗 并減少雜草孳生 肥 水 管 理 播種后若土 壤過干 須立即澆水 使土壤濕 潤 確保出苗早而整齊 出苗后 隨著葉部的生長 吸肥量增加 青蒜栽培因春節(jié)前后即要采收 對氮肥需求量大 當苗高 3 cm 以上 時 即 開始追肥 以后每隔 5 7 d 追肥 1 次 連續(xù)追 肥 2 3 次 每次每 667 m 2 隨水追 施尿 素 7 10 kg 或 1 2 4 沼 液 1 500 kg 以后 每 收獲 1 次青 蒜 追 肥 1 次 棚溫管 理 出苗前棚室 溫度白天保持 22 25 夜間 18 左右 土 溫 以 18 20 為宜 苗 高 3 6 cm 時 白天 溫 度控制 在 20 25 夜間 16 20 隨著 植 株 生長 溫度要較前期降低 2 3 收獲前 5 7 d 白天保 持 18 20 夜間 13 15 溫度 低 于 15 青蒜 生 長緩慢 但不會 引起冷害 若溫度過高 青蒜苗 也容易徒長倒伏 風味變淡 影 響產(chǎn)量和品質(zhì) 長江流域冬季大 棚青蒜栽培一般在 11 月中 下 旬 扣棚 扣棚覆膜前期應注意通風 降溫 避免高溫燒種燒苗 至 12 月中 旬 以后大棚應以保溫防寒 為主 夜間注意將薄膜蓋嚴 病蟲 害 防治 大蒜主要 病害有葉枯病 細菌性軟腐病 等 可通過與非韭蔥蒜類蔬菜作 物實行 2 a 以上 輪 作 采取高畦 或高壟栽培等措施預防 大蒜葉 枯病發(fā)病初期可用 70 乙膦 錳 鋅 可 濕性粉劑 500 倍液 或 64 殺毒 礬 噁 霜 錳鋅 可濕性粉劑 600 倍液 防 治 7 d 噴 1 次 連防 3 4 次 大 蒜 細 菌性軟腐病可用 77 可殺 得 氫 氧化銅 可濕性 粉劑 500 倍液 等 防治 視病情 7 10 d 噴 1 次 連防 2 3 次 大蒜 主 要蟲害為蒜蛆 農(nóng)家 肥使用前需進行處理 如噴施 90 敵百 蟲 可溶性粉劑 600 倍 液后 悶 24 h 以殺滅 農(nóng)家肥中蛆 蟲的卵及幼蟲 蒜蛆大發(fā)生地 塊 必要時大水漫灌 1 次 并用 90 敵 百 蟲 可溶性粉劑 600 倍 液或 50 辛硫 磷 乳油 800 倍液 灌 根 可 阻止種蠅產(chǎn)卵 抑制地 蛆活動及淹死部分幼蟲 蒜蠅成 蟲發(fā)生期也可用糖醋液誘殺 適時 采 收 冬季大棚青 蒜栽培可根據(jù)市場需要及時采 收上市 采收方法有一次采收或 多次采收 2 種 播種較 早的一般 采取一次采收 可在青蒜長到 20 cm 以上 后 分批間拔 收大留 小或隔株采收 連根拔除 留下 蒜苗的再追肥促長 每 667 m 2 產(chǎn) 量 1 500 2 000 kg 播種偏 晚的 種瓣營養(yǎng)還未消耗完可采取多 次 采 收 當 植 株 生 長 到 20 25 cm 時 選晴 天 在距地面 5 cm 處 用刀 割 除上部青蒜上市 注 意不宜割得太深 以免損傷蒜 頭 影響下一刀產(chǎn)量 收割后 1 2 d 追肥 1 次促 進 生長 一般可 收 2 3 次 667 m 2 產(chǎn)量 3 000 4 000 kg 5 3 四季 秋 冬 春季 蒜黃栽培 蒜黃是蒜苗在黑暗或弱光 環(huán)境中 通過軟化或半軟化后栽 培的產(chǎn)品 其色澤黃白 具有特 殊香味 是一種鮮嫩優(yōu)質(zhì)的蔬 菜 在 12 30 條件 下 均能進行 長江流域可四季生產(chǎn) 周年供應 2020 14 21 蒜黃栽 培 容易 可在大田 保護地及一般居室中生產(chǎn) 因氣 溫變化而選擇不同的場地 有露 地培土軟化栽培 小拱棚覆蓋黑 色塑料薄膜遮光軟化栽培 塑料 大棚和溫室草簾遮光軟化 栽培 棚室內(nèi)多層立體栽培 家庭 室 內(nèi) 盆 栽 等 多 種 形 式 可 供 選 擇 其生產(chǎn)規(guī)??纱罂尚?種植 時可根據(jù)生產(chǎn)季節(jié) 外界氣溫變 化 合理安排種植方式和場所 以調(diào)控蒜黃生長的小氣候環(huán)境 蒜黃的生長期短 從播種到 收獲僅需 20 d 長 江 流 域各地主 從秋初 8 月上 旬 到 翌年初夏 5 月下旬 可根據(jù)市場需求栽 培 產(chǎn)值較青蒜高 品種 選 擇 一般適合作 青蒜栽培的品種均可作蒜黃栽 培 蒜黃的產(chǎn)值較高 最好選用 頭大 瓣勻的蒜頭作播種材料 生產(chǎn)的蒜黃粗壯 整齊 產(chǎn)量高 品質(zhì)優(yōu) 紫皮蒜或白皮蒜中發(fā)芽 出苗快的品種均可選用 夏季和 早秋栽培則要選擇休眠期短的 品種 同時要選用發(fā)芽勢強 出 黃率高 且蒜黃粗壯的一級大 瓣 并剔除小瓣和凍 爛 傷 弱 霉變的蒜瓣 栽培 床 建造 室內(nèi)或大 棚內(nèi)均可生產(chǎn)蒜黃 栽培基質(zhì)可 選潔凈的河沙 腐熟的鋸木屑 火燒土 砂質(zhì)園土 蛭石等 具體 使用時可就地取材 冬季可采用 地下式栽培 即蒜床略低于地平 面 四周用磚或木板圍成栽培池 室內(nèi)栽培 可采用多層床 架 架長 2 5 3 0 m 寬 1 2 1 5 m 高 1 7 m 每架 4 層 地面 1 層直 接 將 栽培基質(zhì)平鋪在地上 厚約 6 cm 其余 3 層用 蘆 葦 樹枝或 竹片排緊作床板 上面再鋪 1 層 塑料 薄 膜或防雨氈以防漏水 床 的四周用板或磚圍 成床沿 床面鋪 6 cm 厚的 栽 培基質(zhì) 塑料棚栽培 先 建好長 30 50 m 寬 4 6 m 高 1 5 1 8 m 的塑 料 棚 塑料棚也 為半地下式 床面下 挖 30 cm 深 挖 出 的 土 堆在床四周以保 暖 床面鋪厚 6 cm 左右 的 栽培基質(zhì) 塑 料棚上面覆蓋草簾以利避光保 溫 陰雨天可在草簾上面覆蓋塑 料薄膜防濕 工廠化栽培 一是廠房要 求 廠房面積根據(jù)生產(chǎn)規(guī)模而 定 一般面積 800 1 000 m 2 高 度 4 5 m 為宜 廠 房 四周封閉 開兩道門 1 000 m 2 廠房 可 種植 5 層蒜黃 年 產(chǎn)量 1 000 t 以上 二是 設施要求 包括溫控系統(tǒng) 通風換氣系統(tǒng) 水循環(huán)系統(tǒng) 上 水 排水設施 不銹鋼種植架 4 6 層 每層 高 度 60 cm 和種 植 盤 根據(jù)種植架的規(guī)格定制種植 盤 以 50 cm 50 cm 10 cm 為 宜 等 為便于 操作 宜配備可移 動的升降操作平臺 種蒜 播 種 精選出肥大 均勻一致的蒜瓣 剝除部分或全 部蒜皮 剔除發(fā)霉 腐爛 瘦弱 有病 有損傷的蒜瓣 在 1 鹽水 中 浸 泡 10 15 h 剔除 浮 粒 撈起 后用清水沖洗 晾干后除去蒜盤 基 將蒜瓣一個挨著一個整齊排 放在栽培床上 如有空隙 則用 蒜衣或鋸木屑塞緊 以免蒜瓣歪 倒 栽蒜時 蒜瓣頂部應整齊 最 好用木板壓平并蓋上清潔河沙 厚 3 5 cm 不要 露 芽 最后輕輕 均勻噴透水分 上蓋黑色塑料薄 膜 促進黃化生長 蓋膜離栽培 床面高約 40 cm 每 1 m 2 用種 瓣 15 20 kg 肥水 管 理 栽培床要保 持濕潤 不可過干或過濕 一般 2 3 d 噴 水 1 次 生 長 初 期 苗 小 噴水量宜少 苗高約 10 cm 或溫 度 高時應多噴水 但每次噴 水量不宜太大 噴水可結(jié)合葉面 施肥 如每 7 d 左右 噴 1 次 0 1 磷 酸 二 氫鉀液或 0 2 0 3 尿 素液 以 促 進蒜黃迅速生長 蒜 黃高約 25 cm 易倒 伏 防 止倒 伏方法 一是噴水動作要輕 二 是噴水量不宜過多 要看苗噴 水 以保持蒜黃長勢挺直 無枯 萎現(xiàn)象 三是栽培床四周圍框要 牢固 四是在栽培床上距床面 15 20 cm 處平鋪 1 張大眼 網(wǎng) 并在床四周固定好 確保蒜黃直 立生長 溫濕 度 管理 栽后溫度 保持在 25 以利 種 蒜發(fā)芽生 根 當蒜黃長至 6 cm 時 為促健 壯 生長 棚室內(nèi)溫度應適當降 低 一般保持 20 22 隨著 蒜 黃 生長 苗高 15 cm 左右 時 棚室 內(nèi)溫度逐漸降低 以 18 20 為 宜 但不 可 低于 15 土溫 應 保 持在 12 以上 保 證 蒜黃健壯生 長 如在嚴寒季節(jié) 溫度偏低 達 不到適溫范圍時 可通過在棚膜 蒜黃栽培 2020 14 22 外加蓋 草 苫等覆蓋物來增溫 如 若溫度過高 蒜黃生長快 植株 細弱易倒伏 從而降低產(chǎn)量和品 質(zhì) 主要靠通風換氣和草苫的揭 蓋來實現(xiàn)溫度調(diào)節(jié) 栽蒜后 室 內(nèi) 空 氣 相 對 濕 度 保 持 85 90 生長 中 后期 蒜葉密集生 長 應通風排濕 防止株叢腐爛 收獲前為減少產(chǎn)品失水萎蔫 室 內(nèi)濕度應保持 75 80 光照管 理 蒜黃是軟化 栽培蔬菜 生長期間主要依靠蒜 瓣內(nèi)貯藏的養(yǎng)分生長 不需要光 合作用制造養(yǎng)分 因此蒜黃整個 生長期在全遮光 黑暗 全封閉 條件下完成 往往通氣條件較差 應注意適時通風換氣 若蒜黃呈 雪白色 可在采收前幾天 選晴天 無風的中午 每天揭開遮蓋物 讓蒜黃接受 2 4 h 光照 使 蒜 黃 顯現(xiàn)鮮艷的金黃色 以改善色澤 和品質(zhì) 增加其商品價值 適時 采 收 溫度和濕度 適宜條件下 種植后 20 d 蒜黃 高 30 40 cm 時 即可 收 割第 1 刀上 市 間 隔 16 20 d 收割 第 2 刀上市 再 過 15 20 d 又可收 割 第 3 刀上 市 每 次收割后待傷口 愈 合 后 再 澆 足 水 并 隨 水 施 0 2 尿素 液 和 0 05 磷酸 二 氫 鉀液 促進下一刀蒜黃生長 爾 后輕蓋一層薄細沙土 培養(yǎng)下一 刀蒜黃 一般可連收 2 3 刀 最 后 1 刀蒜 黃 收獲后 清床鋪新沙 準備栽下茬 一般頭刀產(chǎn)量最 高 每 1 kg 蒜種 可 產(chǎn) 0 6 0 8 kg 蒜黃 第 2 刀次 之 僅 為頭刀的 60 70 第 3 刀產(chǎn) 量 低 質(zhì)量 差 應連根拔起 一般 1 kg 蒜種 可 產(chǎn) 蒜黃 1 2 1 5 kg 收割 時 要快 下刀不宜過 深 以貼地皮割為宜 收割的蒜 黃扎成 0 5 1 0 kg 的小 捆 放 在 陽光下曬黃 使蒜黃葉色由白黃 轉(zhuǎn)成金黃 曬黃時間依天氣情況 而定 以曬成金黃色為標準 氣 溫低時稍曬片刻即可裝筐貯運 和上市 家庭 室 內(nèi)盆栽蒜黃 一 般家庭也可嘗試在室內(nèi)盆栽蒜 黃 先將肥土裝入盆中 松緊適 中 再把選好的蒜瓣用水浸濕 后 密擺在盆中 上面蓋一層細 肥土 厚度以蒜瓣不露出土面為 宜 再澆 1 次透 水 用 一個相同 大小的空盆倒扣其上封嚴 避免 光線透入 其后把蒜盆放在廚房 灶邊或室內(nèi)溫暖的地方 溫度 15 蒜苗就 能生長 20 時生長 最 快 一般生長 20 25 d 就可收 割 保 留根株 割后澆 1 次透 水 以 后還可以收割 1 2 刀 每 1 kg 蒜種 可 收 1 2 1 5 kg 蒜黃 需 要 注 意的是溫 濕度不宜過高 否 則會爛苗 參考文獻 1 母昌權 早秋青蒜的高產(chǎn)栽培技術 J 農(nóng)村 實 用技術 2019 10 32 44 2 王菊 紅 趙 曉丹 馬秀明 云南 省 通 ??h紅蒜苗反季節(jié)栽培技術 J 蔬 菜 2019 7 43 44 3 劉勇 陳 華